“社保新规”来了,中小企业何去何从?
近日,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,发布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(二)》,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争议问题,统一法律适用标准,解释自9月1日起施行。
这意味着,9月1日起,社保迎来“大洗牌”!该解释的第十九条明确规定,要求所有用人单位必须为全体雇员(含临时工、实习生、超龄返聘人员及新业态从业者)强制缴纳社会保险,终结了以往“自愿放弃社保”的灰色操作空间,彻底改变了企业用工的成本结构与发展逻辑。
(图片来源水印)
“社保新规”相关细则
一、社保全员覆盖
- 全职员工:日均工作超4小时、周工作超24小时的,平台需按职工标准参保。不论员工自愿放弃社保,还是企业诱导签署“自愿放弃社保”协议均无效。劳动者有权据此解除劳动合同,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;企业将面临补缴、按欠缴金额的1-3倍罚款,并每日加收0.05%滞纳金及失信惩戒等后果。
- 超龄返聘人员:所有单位必须为超龄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,未缴满社保年限的超龄人员,和单位协商一致,可通过单位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。
- 个体工商户:即使无雇员,也需以灵活就业身份参保(养老+医保)。
- 实习生:连续工作30天以上或月收入≥当地最低工资的,必须参保。
- 新业态从业者(如外卖骑手、网约车司机等):平台企业应为符合劳动关系认定的从业者缴纳社保。
二、缴费基数透明化
在监管技术迭代的背景下,企业传统的避税手段已完全失效。金税四期系统通过整合工资发放流水、个税申报数据与社保缴纳信息,能够精准识别虚报缴费基数的行为。
同样,增员减员操作不及时、跨地区政策执行偏差、试用期漏缴等问题,都会在数据比对中无所遁形。更为严峻的是,私户收款、虚开发票等违规行为已纳入全维度监控体系,任何异常的资金流动都可能触发税务预警机制。
新规下,中小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
这项改革虽旨在构建更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,倒逼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——理想状态下,当所有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缴纳社保时,市场竞争将由“低价”“内卷”回归产品服务质量的本质较量,但这一“社保新规”让原本就游走于微利边缘的中小企业面临严峻考验——中国烹饪协会数据显示,餐饮行业平均利润率仅5%-8%,而社保支出常占用工成本20%以上;《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4》揭示,去年仅28.4%的企业实现缴费基数完全合规,意味着七成以上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保欠缴行为。
我国超6000万户中小企业遍布千行百业,贡献了60%以上的GDP、70%以上的技术创新、80%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,却面临融资难、融资贵、利润微薄等现状,在利润空间与合规成本间艰难平衡。
当刚性约束遭遇现实困境,如何在合法框架内寻找破局之道,成为摆在所有企业主面前的重大课题。
中小企业的应对之举
面对当前困局,有两个优化思路:一是优化商业模式,提升盈利水平;二是转向多元用工,优化人员结构,利用高新技术/数字化,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。
在节省人力成本这个方向,合法降本的核心在于精准识别政策允许的特殊用工情形,下述用工情形均可免除社保缴纳义务:
非劳动关系的合作模式
异地已参保人员
在校实习生
非全日制用工(日均≤4小时,周累计≤24小时)
退休返聘者(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者,仅需缴纳工伤保险)
例如,餐饮企业可聘用退休厨师负责后厨管理,既发挥其经验优势又无需承担养老、医疗社保开支。但需注意,企业必须确保用工模式的真实性与合法性。
技术创新同样为破解难题提供新思路。引入智能排班系统优化人力配置,部署自动化设备替代重复性劳动岗位,既能提升效率又能减少对人工的依赖,从而实现降本增效。
以餐饮业为例,某连锁快餐品牌通过上线自助点餐终端,将前台服务人员缩减30%,节省的人力成本可有效抵消社保增量;还可以统一后厨烹饪SOP(如炸制温度、时间等),也可将单份菜品制作耗时缩短,直接降低人力需求。
长远来看,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商业模式升级。可借鉴日本便利店行业的成功经验,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精准选品与库存管理,将毛利率提升2-3个百分点;或是发展会员制营销,用稳定的预收账款对冲社保成本压力。当然,这些变革都需要时间积累与资本投入,企业难免会面临转型阵痛。
当政策利剑高悬时,与其恐惧逃避,不如将其视为升级的契机。那些能够顺势而为、主动求变的企业,终将在合规经营的新赛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。唯有“活着”的企业才能持续创造价值,这才是社会保障体系赖以存续的根本基础。